送杨少尹序

送杨少尹序朗读
昔疏广、受二子,以年老,一朝辞位而去。
于是公卿设供帐,祖道都门外,车数百辆;道路观者,多叹息泣下,共言其贤。
汉史既传其事,而后世工画者,又图其迹,至今照人耳目,赫赫若前日事。
国子司业杨君巨源,方以能诗训后进,一旦以年满七十,亦白相去,归其乡。
世常说古今人不相及,今杨与二疏,其意岂异也?予忝在公卿后,遇病不能出,不知杨侯去时,城门外送者几人,车几辆,马几匹,道旁观者,亦有叹息知其为贤与否;而太史氏又能张大其事为传,继二疏踪迹否,不落莫否。
见今世无工画者,而画与不画,固不论也。
然吾闻杨侯之去,相有爱而惜之者,白以为其都少尹,不绝其禄。
又为歌诗以劝之,京师之长于诗者,亦属而和之。
又不知当时二疏之去,有是事否。
古今人同不同,未可知也。
中世士大夫,以官为家,罢则无所于归。
杨侯始冠,举于其乡,歌《鹿鸣》而来也。
今之归,指其树曰:“某树,吾先人之所种也;某水、某丘,吾童子时所钓游也。
”乡人莫不加敬,诫子孙以杨侯不去其乡为法。
古之所谓乡先生没而可祭于社者,其在斯人欤?其在斯人欤?

韩愈(768~824)字退之,唐代文学家、哲学家、思想家,河阳(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)人,汉族。祖籍河北昌黎,世称韩昌黎。晚年任吏部侍郎,又称韩吏部。谥号“文”,又称韩文公。他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,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,破骈为散,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。宋代苏轼称他“文起八代之衰”,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,与柳宗元并称“韩柳”,有“文章巨公”和“百代文宗”之名,作品都收在《昌黎先生集》里。韩愈在思想上是中国“道统”观念的确立者,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。

《送杨少尹序》韩愈 古诗翻译

古时候疏广、疏受叔侄二人,因为年老,同一天辞掉职位离去。当时,朝廷中的公卿摆设宴席,在京都门外为他们饯行,车驾有数百辆之多;道路上旁观的,有很多人为之感叹并流下了眼泪,无不称赞他们贤明。汉代的史书既记载了他们的事迹,而后世擅长绘画的人,又画下了他们的形象,到今天依然光彩照人,清清楚楚的仿佛是前不久发生的事情。

国子监司业杨巨源,正以他善于写诗来教育学生,一旦到了七十岁,也禀白丞相离职回归他的故乡。世上常说古时的人和现今的人是不能并论的,而今杨巨源与疏氏二人,他们的思想难道有什么差异吗?

我攀附于公卿之末,恰逢生病不能出去送行。不知道杨少尹走的时候,都城门外送行的有多少人?车有多少辆?马有多少匹?道边的旁观者,也有为他的行为感叹,知道他是贤者的,还是没有呢?而史官能不能铺张渲染他的事迹,写成传记以做为疏氏二人的事迹的继续呢?不会冷落寂寞吧?我看到现在世上没有擅长绘画的,而画还是不画,也就不必考虑了!

然而我听说扬侯的辞归,丞相中有敬重而怜惜他的,奏明皇上任命他为其故乡河中府的少尹,以便不断绝他的俸禄;又亲自写诗来慰勉他。京城中擅长写诗的人,也作诗来应和。又不知道古时候疏氏二人的归乡,有这样的事吗?古人与今人相同还是不同,不得而知啊!

中古以后的士大夫,往往依靠官俸来养家,罢官之后就无归宿之处。杨侯刚成年,便在他的家乡被荐举,参加了《鹿鸣》宴而来到朝廷的。现在回到故乡,指着乡间的树说:“那些树是我的先人种的。”“那条溪流,那座山丘,是我小时候钓鱼、游戏的地方。”故乡的人没有不对他表示敬意的,人们告诫子孙要以杨侯不舍弃故土的美德做为榜样。古人所谓“乡先生”,逝去之后能够在乡里社庙中享受祭祀的,大概就是这样的人吧?

《送杨少尹序》的诗词大意

从前疏广、受二子,因为年老,一旦辞职而去。
于是公卿设帐,祖道都门外,车数百辆;道路上看到的,有很多感叹流泪,都说他好。
汉史既传这件事,而后世擅长画的,又画的痕迹,到现在照人耳目,赫赫好像前几天事情。
国子监司业杨巨源,方法以能诗训后进,一旦到了七十岁,也对距离,回到自己的家乡。
世人常说古今人不如,现在杨和两个疏,它的意思难道是不同的?我有幸在公卿后代,生病不出来,不知道杨侯离开时,城门外送行的有多少人,几辆车,几匹马,道旁看的,也有叹息知道他是贤能与否;而史官又不能夸大其事为传,继疏氏二人的事迹吗?,不冷落吗。
看到现在世上没有工画的,而画不画与,本来就不说了。
然而我听说杨侯的离开,你有爱而惋惜的原因,报告认为他们都少尹,不断得到它。
又是诗歌来劝他,京城的擅长写诗的人,也属而和谐的。
又不知道当时二疏的离开,有这样的事吗。
古今人同不同意,还不知道呢。
中社会士大夫,以官为家,停止就没有归宿之处。
杨侯刚成年,举在他的家乡,歌唱《鹿鸣》而来的。
现在的回归,指着那棵树说:“某一棵树,我的先人种的;某水、某丘,我小时候钓鱼游戏了。
”故乡的人没有不敬重,告诫子孙以杨侯不离开他的家乡为法。
古人所谓乡先生死后可以在社的祭祀,他就是这样的人吧?他就是这样的人吧?* 以上翻译来自百度翻译(AI),仅供参考

《送杨少尹序》的网友点评

韩愈名句推荐